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制冷学报文献翻译(制冷学报期刊)(12)

来源:制冷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部分车型无论采用确定系数、欧式距离还是平均误差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续航里程估计准确度顺序均为常温>高温>低温。 参考文献 [1] 戴天禄、隋航等

大部分车型无论采用确定系数、欧式距离还是平均误差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续航里程估计准确度顺序均为常温>高温>低温。

参考文献

[1] 戴天禄、隋航等.不同环境温度下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评方法研究

[2] 解 难、胡月昆等.环境温度对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3] 张子琦、李万勇等.电动汽车冬季负荷特性研究

[4] 孙志诚、周博雅等.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估计准确度评价

第一个发现超导的人是谁?

超导的发现得益于20世纪初低温物理的发展。

当时人们已经很清楚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但对于低温下金属电阻如何变化却不是很清楚。由于没有低温环境用于实验,人们纷纷猜测金属电阻的低温行为。其中马西森认为金属电阻率会持续减小到一个剩余电阻率,因为金属中杂质和缺陷造成的电阻是不会随温度变化的,而原子振动造成的电阻将随温度下降而逐渐变为零;开尔文勋爵则认为,低温下即使是电子也将被“冻住”,电子的运动能力将大大受限,使得导电能力降低,电阻率在低温下反而会急剧增加;杜瓦则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个没有杂质和缺陷的“完美金属”,那么剩余电阻率也是零,所以电阻率将随着温度逐渐趋于绝对零度而变为零。

为了验证电阻率到底在低温下如何演变,最关键的就是获得低温环境。在当时获得低温的办法就是利用各种气体加压液化,然后再减压制冷。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液氧沸点是90 K,液氮沸点是77 K,因此通过加压液化可以轻松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液氮也可以进一步减压致冷,达到50 K左右的低温环境。在1908年之前,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论,当时发现的几乎所有气体都陆续被加压液化了,最后只剩下氢气和氦气未能液化,问题就出在理论上。荷兰莱顿大学的范德瓦尔斯(就是那位范德华,分子间作用力用他命名)在博士期间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气体状态方程,充分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修改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范德瓦尔斯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但莱顿大学迎来了另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尼斯,立志要建立一个低温物理实验室,目标就是把最后的氢气和氦气液化。昂尼斯在范德瓦尔斯的理论指导下,认识到要让氢气和氦气液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它们不断突然膨胀对外做功,也就是不断节流减压。在1898年,昂尼斯实验室成功获得了液氢,常压下沸点是21 K(杜瓦也独立制得了液氢)。有了液氢作为低温环境,就可以从21 K以下的氦气出发,让它继续通过各种管道隧道实现低温节流减压。终于在10年后的1908年7 月10日,昂尼斯实验室获得了第一股透明的液氦,在常压下沸点为4.2 K。利用液氦自己还可以再进一步减压制冷,可以得到1.5 K左右的低温。这在当时已经认为是非常接近绝对零度了。

有了1.5 K如此低温的物理环境,昂尼斯开始思考关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问题,他个人更倾向于认同杜瓦的观点。于是昂尼斯开始率领团队测试各种材料的低温电阻行为。起初他们选择都是室温下导电极好的金、铂及其合金等,其中铂是室温电阻率最低的单质金属。测量了多个金属材料在低温下电阻后,他们发现结果都是存在一个剩余电阻率,基本上和马西森的预言一致。为了进一步寻找完美金属,昂尼斯选择了金属汞,常温下是液态,通过蒸馏可以得到纯度极高的样品,而且在室温下液体装入测量管道非常方便,然后冷冻到低温自然变成固体。正是昂尼斯这个选择,促使了第一个超导体的发现。

1911年4月8日,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昂尼斯团队的Gerrit Flim、Gilles Holst和 Cornelius Dorsman和往常一样,早早就过来实验室准备测量金属汞的低温电阻。昂尼斯随后过来检查液氦情况,确保中午时分可以顺利开展实验。大约在下午4点左右时候, Gilles Holst和 Cornelius Dorsman发现汞的电阻在3 K时几乎测不到了,而金的电阻则仍然存在。起初他们怀疑是实验仪器出了故障,或者测量短路了,昂尼斯也要求他们反复检查测量过程和设备。又经过数天重复实验,他们终于确定在液氦沸点4.2 K以下的时候,汞的电阻确实突然降到了零,也即超出了仪器的测量精度范围(0.00001 Ω)。1911年11月,昂尼斯在荷兰莱顿大学学报上报道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超导”,意指“超级导电”。这就是第一个超导体——金属汞的发现过程。

金属汞在4.2K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和之前预测的低温电阻变化三种行为都不符合,电阻完全可以在有限温度下消失,未必需要降到零温。昂尼斯团队为了证明电阻真的是降到零,在随后的数月时间里,都在不断重复实验验证结果,并测量其他金属如铅和锡,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现象,只是发生超导的温度不一样。即使如此,莱顿实验室也还在不断尝试测量超导体的低温电阻率。一直到到1932年,此时昂尼斯已经去世6年了,Gerrit Flim还在伦敦努力重复这个实验,证明200 A强电流情况下超导铝块仍然测量不到电阻。如今,利用精确的现代测量技术,已经可以证明超导体电阻率低于10^-18 Ω.m,相比导电性极好的常规金属电阻率10^-8 Ω.m,整整低了10个数量级。倘若在超导环内形成1 A的电流,能够永远保持超导状态不变的话,那么至少需要一千亿年才能彻底衰减掉。因此,在最高实验技术精度下,超导体电阻率可以认为就是零。


文章来源:《制冷学报》 网址: http://www.zlxbzz.cn/zonghexinwen/2022/1209/814.html



上一篇: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有区别吗
下一篇:制冷学报毕业论文目录格式(关于制冷方面的论

制冷学报投稿 | 制冷学报编辑部| 制冷学报版面费 | 制冷学报论文发表 | 制冷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制冷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